2021—2023年度 “四川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命名名单已公布 泸州多个县、乡镇入选 一起来看看有哪些 古蔺县被命名为 四川省“花灯”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 古蔺花灯 为「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代表性项目」 流行于泸州市古蔺县一带 民间传统歌舞艺术 深受当地民众喜爱 古蔺县也因之被称为“花灯之乡” ![]() 据《古蔺县志》记载 清代中叶,古蔺花灯已盛行民间 俗称“扭扭灯” ![]() 每年正月初二至十八 村寨各路灯棚走街串巷“耍花灯,贺新年” 说唱吉祥,祝福平安 经历数代人的传承 古蔺花灯成为了极具特色的花灯歌舞代表作 泸县被命名为 四川省“石雕”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 龙脑桥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是一座集建筑造型和石雕艺术 于一体的古石桥 ![]() 中间八个桥墩分别为 圆雕龙、麒麟、青狮、大象四种吉祥兽物 雕刻斧凿大方、线条柔韧 造型古朴持重、形态生动自然 ![]() 四川泸县宋代石刻博物馆 馆藏宋代石刻数量众多 内容丰富,雕刻精美,技艺精湛 也是博物馆展陈的主题和重点 ![]() 泸县宋代石刻从数量、品种以及雕刻艺术上 在全国都是非常罕见的 它所展示的丰富的宋代服饰、家具、器乐的种类 及其建筑风格、生活用品等 无疑对研究宋代社会风俗、宗教文化 日常生活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被誉为埋藏在地下的南宋社会历史画卷 宛如一幅石雕版的《清明上河图》 纳溪区天仙镇被命名为 四川省“民歌”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 纳溪民歌的种类繁多 有劳作歌,有情歌 有歌唱田园风光的山歌 还有石工号子等 纳溪滚板山歌为「省级非物质遗产代表性项目」 ![]() 纳溪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产生的 它的表达方式朴素、生动、幽默、风趣 颇具画面感和形象感 纳溪民歌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它祖祖辈辈传唱,历史悠久 是纳溪人民精神文化的体现 是记录社会发展的载体 龙马潭区胡市镇被命名为 四川省“火龙烧花”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 “每年的正月十五闹元宵 龙马潭区胡市镇必不可少的 重头节目就是“烧火龙” ![]() 一条“火龙”全长147尺,直径1.3米,共13节 每节用彩色纸缠成100圈的竹圈,可达100余斤 其中龙头就50余斤 而整个舞龙需要20余名舞龙人才能进行表演 并且在“火龙”前面还有 拿着“宝”的“耍宝人”、敲锣者等配合表演 ![]() 胡市龙舞“马潭”火龙从民国24年至今 已传承9代 也经历了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的制作过程 从最先以稻草制作逐步发展到 用布、竹编、龙骨扎成 外用皮纸包装而成 由原有的3人耍龙发展成20余人的队伍 目前,胡市龙舞“马潭”火龙为 “省级非物质遗产代表性项目” 合江县先市镇被命名为 四川省“酱油酿造”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 从1893年至今 先市酱油百年坚守传统技艺 其传统酿制技艺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 在合江县先市镇 酱油的酿造分为 工厂化、作坊、家庭制作三种生产形式 他们用几代人的技艺 在匠人匠心的酿造过程中 以返璞归真的自然状态呈现出来 据《合江县志》记载 先市酱油传统酿制技艺所酿酱油具 “浓郁清香,醇和爽口、咸甜适度 锅煎不糊,久存不生花”等特点 ![]() 此外,在全省文旅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四个一批”推荐活动中: 纳溪区图书馆“清凉夏日 快乐阅读”和“永宁之声”全民阅读推广项目,被评为全省文旅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优秀品牌; ![]() “江阳区图书馆创新管理机制有效激发场馆活力”和“合江县川剧文化传承与发展”,被评为全省文旅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优秀案例; ![]() “酒城文艺轻骑兵”志愿服务团队,被评为全省文旅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优秀团队; 泸县牛滩镇综合文化站、叙永县吊洞砂锅博物馆、古蔺县黄荆镇香楠村村史馆优秀站点,被评为全省文旅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优秀站点。 ![]() 棒棒哒! 领略了这么多特色民间文化艺术 有你感兴趣的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