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自己搞了个垃圾分类运行实验,物业面积大概在70多万平米,结果一个月垃圾200多吨左右,另外可回收资源收益在2万多些,这里没包括废旧家电收益和建筑垃圾吨位,不过废旧家电也就2.3千顶天了,而投入的人力成本包含保洁在内在14万左右,如果不包含保洁费用折半也就在7万上下,除去收益2万多,亏4.5万。
这个实验说明,垃圾分类在整个资源回收体系不健全的前提下,可回收资源无法达到最优,因为很多低值可回收品没办法产生应有的价值,从而当一般垃圾处理了,比如地毯、不干胶背胶、橡胶制品、薄铁皮、玻璃碎渣、坏家电零散件等等。另外资源回收的收益无法支撑这样的活动,在中国人没养成日本人垃圾分类的习惯之前,按照欧美中段产业分类处理,目前在实验来看无法走通,为这个事情支出7万收益2万,显然不符合经济规律,(当然那些所谓的智能垃圾处理我真的不知道该怎样达到垃圾减量目的,我曾经的减量目标定在1000万平每天一百吨垃圾,今天看来不行,但即便如此70万平每个月10多近20吨的资源回收我想比智能垃圾分类多吧,但都还见不到太阳…)
总结出来,除开上述的政策产业等因素,还有重要的一环是设备!
中国如果达不到日本人的变态分类习惯,又不能高额征收垃圾处置费的话,智能垃圾分类设备是降低垃圾分类成本,提高垃圾分类效率的唯一出路。这里说的智能不是垃圾换物扫二维码的玩具智能功能,而是把垃圾笼统丢在智能垃圾中转库,由智能垃圾库通过射线扫描分析,定性垃圾成分类别后,经过一一系列机械运作实现的垃圾智能分类。我希望有泸州的设备厂家能造出来,实现垃圾分类的低投入高产出,全国推广,造福万众。
|